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,茶树在扩散和迁徙过程中发生了各种变化。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,一般形成六种生态类型。根据茶叶的利用价值和由此发展起来的栽培区和茶叶的生产,在我国普遍形成四大茶区。
茶树的生态类型
◆ 低纬高海拔乔木大叶型
处于23°N线以南,云南中南地区海拔800~2500米,是茶树最适宜的生态区。茶树呈乔木状,叶子大大小小,芽叶肥壮多毛(野生茶树多为少毛或无毛),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高,氨基酸适中,适合红茶。
以云南双江勐库大叶茶、勐海南糯山大叶茶、澜沧景迈大叶茶为代表。这种生态区多野生大茶树。茶树易晒伤,耐寒性弱,适应性差,最低温度低于-3℃的地区无法生存。
◆ 南亚热带树木大叶雨林型(包括边缘热带)
北回归线以南,海拔550m以下,年平均温度20~26℃,≥10℃年活动温度在7000℃以上,极低温度在0℃以上,年降水量在1800~2000mm,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,属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区,包括云南东南和广西南部。
该地区也是茶树最适合的生态区,全年无霜冻,可全年生长。茶树多为树型,叶大,芽多毛,花萼多毛,茶多酚含量高,氨基酸适中,适合红茶和特殊茶,耐寒性弱,适应性差,以云南麻栗坡白毛茶、广西中东大茶树、博白大茶树为代表。该地区西缘也有许多野生大茶树。
◆ 南亚热带小乔木大叶型
24°~26°N线之间,海拔300~1000m,年平均温度18~22℃,属于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区,包括广西、广东中北、湖南、江西南部。该地区是茶树的适宜生态区。
茶树多为小乔木,间或灌木,叶大,叶厚,芽多毛,花萼多毛,茶多酚含量高,氨基酸低,适合红茶和绿茶,茶树耐寒性强,适应性差异大,以广西龙胜大叶茶、广东乐昌白毛茶、湖南汝城白毛茶为代表。
◆ 中南热带小乔木大中叶型
26°~30°N线长江以南海拔800m以下,年平均温度16~19℃。土壤以红壤和红黄壤为主,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。该地区是茶树的适宜生态区。
大部分是小乔木,间或灌木,形状变化大,叶大叶或中叶,茶多酚、氨基酸、咖啡因含量适中,茶树耐寒,耐寒性强,适合红茶、绿茶、乌龙茶。以江西宁都翠微茶、湖南炎陵苦茶、福建水仙为代表。
◆ 中亚热带灌木大中小型叶型
30°~32°N线长江中下游南北地区,海拔300m以下,年平均温度为15~18℃。
茶树形状多样,树型为灌木,叶片分为大、中、小叶,如湖北巴东大叶茶、湖南安化云台山茶、江苏宜兴阳羡茶等。低茶多酚和高氨基酸是其主要特征,更适合绿茶和红茶。
◆ 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灌木中小叶型
位于32°~35°N线长江以北、秦岭以南、大巴山以东至沿海地区,海拔200米以下,包括江苏、安徽、湖北、河南、陕西、甘肃南部。
植被主要是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,间或混合常绿阔叶林。该地区是茶树的次适宜生态区。一年休眠5个多月。茶叶产区呈点状或块状分布,主要集中在从大别山、桐柏山、伏牛山、武当山、巴士山到秦岭一线的丘陵地区。
冬季干燥寒冷,经常遭受严重冻害仍是主要的自然灾害。以安徽六安独山种、河南信阳种、陕西紫阳种为代表。
中国四大茶叶产区
【华南茶区】
位于福建大樟溪、雁石溪、广东梅江、连江、广西浔江、红水河、云南南盘江、牢靠山、无量山、高黎贡山南端一线,是中国最南端的茶区。
【西南茶区】
位于四川米仓山、大巴山以南、云南红水河、南盘江、盈江以北、湖北神农架、巫山、武陵山以西、大渡河以东,包括贵州、四川、重庆、云南中北部。
【长江中下游茶区】
它是分布最广泛的茶区,也是茶树适宜的生态区。北起长江,南至南岭北麓,东临东海,西至云贵高原,包括广东北部、广西北部、福建北部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南部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。
【江北茶区】
它是中国最北端的茶区,位于长江以北、秦岭以南、大巴以东至沿海、江苏、安徽、湖北北部、河南、陕西、甘肃南部、山东东南部。
[tag]花卉知识[end]
花卉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