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 蚯蚓适合穴居生活
蚯蚓长期生活在土壤的洞穴中, 它的身体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惯必然会适应生活环境,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。 首先,头部因穴位生活而退化,虽然身体前端有肉质突起的口前叶, 食物可以在口前叶膨胀时摄取,当它变细变尖时,它可以挤压土壤,挖洞。然而,由于它一年四季都生活在地下,不依赖视觉来寻找食物,只有一些细胞能感受到光线的强度或视觉。 蚯蚓的运动器官是刚毛,也就是说,它是靠刚毛移动的。使用刚毛,它可以在洞穴中支撑身体,或在地面上蜿蜒前进或后退。
蚯蚓的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,每个体节和体节之间的背部中央都有一个小孔,叫做背孔。这个小孔与体内相通,因此它的体腔液可以从这个小孔中射出,用这种液体湿润身体,以增加其在土穴中的滑润, 减少与粗砂颗粒的摩擦,并防止体表干燥。此外,体表的湿润也与蚯蚓的呼吸密切相关, 因为它没有特殊的呼吸器官, 氧气与二氧化碳气体交换主要通过潮湿的表皮进行。 蚯蚓的感觉器官也因穴居生活而不发达, 只有在皮肤上能感受到触觉的小突起,口腔中能辨别食物的感觉细胞,以及主要分布在身体前端和背部的感光细胞。这种感光细胞只能用来辨别光的强度,没有视觉功能。
(二) 蚯蚓的“六喜六怕”生活习惯
六喜: 喜阴暗: 蚯蚓是夜行动物,白天蛰居泥土洞穴, 晚上出去活动, 一般夏秋晚8:00到次日凌晨4:00左右外出活动, 它的采食和交配都是在暗色条件下进行的。 喜潮湿: 天然陆生蚯蚓一般喜欢生活在潮湿、疏松、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, 特别是肥沃的花园、花园、耕地、沟渠、河流、池塘食堂附近的下水道、垃圾堆、水箱等地方。 喜安静: 蚯蚓喜欢安静的周围环境。生活工矿周围的蚯蚓大多生长不良或逃逸。 喜温: 尽管蚯蚓是世界性的,但它喜欢更高的温度。低于8℃就是停止生长发育。最适宜的繁殖温度为22-26℃。 喜带甜,酸: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,不吃玻璃、塑料、金属和橡胶,其余如腐植物、动物粪便、土壤细菌和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。蚯蚓味道敏感,喜欢甜食和酸味。厌苦味。喜欢热化细软的饲料,对动物性食物特别贪吃,每月吃量相当于自己的重量。大约一半的食物通过消化道作为粪便排出。 喜欢同代同居: 蚯蚓有母子两代不愿同居的习惯。特别是在高密度条件下,小繁殖更多,老年人会跑调,移动。 六怕: 怕光: 蚯蚓是负趋光,特别是为了避免强烈的阳光、蓝光和紫外线照射,但不怕红光, 趋向弱光。这就是为什么蚯蚓在阴湿的早晨出穴的原因。阳光对蚯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阳光中含有紫外线。有阳光试验,红色爱胜蚯蚓在阳光照射下死亡15分钟66%,20分钟死亡100%死亡。 怕震动: 蚯蚓喜欢安静的环境,不仅要求低噪音, 而且不能振动。蚯蚓养殖场不宜建在桥梁、公路、机场附近。蚯蚓被震动后表现出不安和逃跑。 怕水浸泡: 尽管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, 许多陆生蚯蚓甚至可以在完全被水浸泡的环境中长期生存。但它们从不选择和栖息在被淹没的土壤中。如果养殖床被淹没,大多数蚯蚓会立即逃跑,无法逃脱,表现出身体水肿,生命力下降。 怕闷气: 蚯蚓在生活中需要良好的通风,以补充氧气,排出二氧化碳。对氨、烟等特别敏感。当氨超过100万分之17时,蚯蚓粘液分泌增加,集群死亡。烟气中主要有二氧化硫、一氧化碳、甲烷等有害气体。蚯蚓人工养殖时,为保温,室内生炉管道不得漏烟。 怕农药: 据调查,农田或果园蚯蚓数量较少,尤其是剧毒农药。谷硫磷、二嗪农、杀虫松、马拉松、敌百虫等一般有机磷农药, 在正常用量条件下,蚯蚓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,但有些如氯丹、七氯、敌敌畏、甲基溴、氯化苦、西玛津、西维因、呋喃丹、鼻涕灭威、硫酸铜、三九一一等,对蚯蚓毒性很大。大田养殖蚯蚓最好不要用这些农药。硫酸铵、碳酸氢铵、硝酸钾、氨水等化肥在一定浓度下, 蚯蚓也有很大的杀伤作用。如果氨水按农业常用方法兑水25一旦蚯蚓接触到这种4%氨溶液水,它将在几十秒钟内死亡,从几分钟到几分钟。因此,在养殖蚯蚓的农田中,应尽可能多地施用有机肥或尿素。尿素浓度低于1%, 它不仅不毒害蚯蚓,而且可以作为促进蚯蚓生长发育的氮源。 怕酸碱: 蚯蚓对酸性物质非常敏感。当然, 不同类型对环境酸碱度的耐受性有不同的限制。八毛枝蚯蚓和爱胜双胸蚯蚓是耐酸种。可在PH 生活在3.7-4.7之间。背暗异唇蚯蚓、绿色异唇蚯蚓、红色爱胜蚯蚓不耐酸,最适合PH5.0-7.0。根据PH1-12的说法,碱性大也不适合蚯蚓生活。在20-24℃的温度下,水温18-21℃时,溶液中的耐受性测定表明,PH 蚯蚓在1-3和12点几分钟到十分钟内死亡。蚯蚓的死亡时间随着溶液酸碱度的中性而逐渐延长。目前红子爱胜蚯蚓和红正蚯蚓的人工养殖最好将饲料调整到弱酸性,有利于蛋白质等物质的消化。
(三) 蚯蚓生活史 蚯蚓在生命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。生命史包括生殖细胞的发生、形成和受精, 成体衰老死亡。人为地一般分为三个阶段:蚯蚓茧形成、胚胎发育和胚胎后发育。
1. 蚓茧形成
(1) 生殖细胞的发生: 由于个体生长,生殖腺逐渐发育,其内部也逐渐进行生殖细胞的发生过程,到一定时期,再排入储精囊或卵囊, 进一步发育成精子或卵子。成熟的精子包括头,中部和尾部三个部分。全长72微米,有的可以长到80-86微米 (是人类精子长度的两倍)。蚯蚓的卵多为花园球形、椭圆形或梨形。陆栖蚯蚓卵小于水栖蚯蚓卵。赤子爱胜蚯蚓卵的直径只有0.1毫米。它由卵细胞膜、卵细胞质、卵细胞核和最外层由卵本身分泌的卵黄膜组成。 (2) 蚯蚓交配: 异体受精蚯蚓在性成熟后交配,使配偶双方相互受精。也就是说,将卵子输送到对方的受精囊中暂时储存。交配时,两条蚯蚓前后倒置, 腹面相贴。一条蚯蚓的环带面向另一条蚯蚓的受精囊孔。配偶在环带区分泌粘液。两条蚯蚓环带之间有两条细长的粘液管,对应配偶的体节(VIII-XXXIII) 束缚在一起。赤子爱胜蚯蚓两条蚯蚓的腹部相对凹陷,形成两条纵向精液沟。由于沟内拱形肌肉有规律收缩,雄孔排出的精液向后输入自己的环带区域,并进入对方的受精囊。相互授精完成后,两条蚯蚓从相反的方向后退, 退出束缚蚯蚓体的粘液管。直到配偶脱离接触。上述交配过程约为2-3小时。野生蚯蚓的交配主要发生在初夏和秋季的肥堆中。只要条件合适,人工养殖蚯蚓,一年四季都可以交配。 (3) 排卵及受精: 排卵是指蚯蚓通过雌孔将卵排出体外的过程。卵囊或体腔内的卵,由于没有运动器,主要依靠卵漏斗、输卵管上纤毛的摆动, 卵经雌孔被动排出体外。雌孔通常在第一环节腹部中央(环毛蚯蚓), 故卵 直接排入环带形成的蚯蚓茧。由于随后的体壁,它含有一个或多个卵的雏蚯蚓茧 与前体壁肌肉相比,肌肉收缩强烈,幼虫茧与体壁之间有大量粘液润滑。此外,幼虫茧周围与地表的接触受阻,蚯蚓体向后倾斜,使幼虫茧逐渐从幼虫茧的前端退出。当受精囊孔通过雏蚯蚓茧时,原交配储存的异体精液排入 雏蚓茧内。从而完成受精过程。 (4)形成蚯蚓茧。蚯蚓茧及其细长的粘液管从环带分泌开始,从排卵到雏蚯蚓茧从蚯蚓体前端脱落,前后密封成蚯蚓茧,是蚯蚓茧形成的全过程。蚯蚓茧除了含有卵子外,还有用于胚胎发育的精子和蛋白质液。 蚯蚓茧的生产场所: 红色爱胜蚯蚓、日本异唇蚯蚓、背暗异唇蚯蚓等正蚯蚓科蚯蚓一般产于潮湿土壤表面,干旱时产地较深。八毛枝蚯蚓等多产于腐 在植层中,赤子爱胜蚯蚓多产于堆肥。 蚯蚓茧颜色: 新生产的蚯蚓茧多为苍白、淡黄色, 然后逐渐变成黄色、浅绿色或浅棕色,最后可能变成深棕色或紫红色、橄榄绿色。 形成蚯蚓茧: 多为球形、椭圆形,有的为袋状、花瓶状或纺锤状,少数为纤维状或管状。蚯蚓茧的端部比较突出,有的呈簇状、茎状、锥状或伞状。 蚓茧大小: 蚯蚓茧的大小通常与蚯蚓的宽度成正相关。差别较大。赤子爱胜蚯蚓一般长3.8-5.0毫米,宽2.5-3.2毫米。 蚯蚓茧含卵量: 不同种类的蚯蚓有不同的卵含量。有的只含一个卵,有的则含多个卵,如赤子爱胜蚯蚓,一般含3-7个卵,但有些蚯蚓茧只有1个或20个甚至60个卵。 蚯蚓茧的产量: 根据种类、个体发育状况、气候、食物因素等,蚯蚓茧的年产量发生了变化。野生蚯蚓茧生产季节性明显。在不利环境下(干燥、高温等)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产生更多的蚯蚓茧。栖息在土壤表面(比如爱胜蚯蚓)有些蚯蚓的茧产量往往比穴居土壤深(比如环毛蚯蚓)的要多些。在良好的人工饲养条件下, 蚯蚓可以全年生产蚯蚓茧。每条蚯蚓在20-26℃的条件下,每天产生0.35-0.80个蚯蚓茧。
2 胚胎发育: 蚯蚓胚胎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开始分裂, 从发育到形态结构特征,幼蚯蚓与成年蚯蚓基本相似,整个发育过程都破茧而出。 (即孵化)。它包括三个阶段:卵裂、胚层发育和器官发生。蚯蚓胚胎发育的完成是蚯蚓茧孵化过程的结束。孵化所需的时间和每个蚯蚓茧孵化的幼虫数量, 生态因素,如孵化时的温度、湿度等。赤子爱胜蚯蚓一般孵出1-7条幼虫,孵化时间为2-11周。
3 胚后发育 从幼蚯蚓茧中孵化出来,通过生长发育到性成熟、生殖,然后逐渐衰老和死亡。这一过程是蚯蚓胚后发育(即寿命)。蚯蚓生长, 一般是指蚯蚓体重和体积的增加。发育是指蚯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。两者既有区别,又密不可分。 蚯蚓的生长曲线一般为“S"型。也就是说,在幼蚯蚓达到性成熟之前,体长和体重都急剧增加,从性成熟(环带出现)到衰老开始(环带消失)的这个阶段,体重并没有增加多少。 但是生殖能力很强。一旦环带消失,体重渐减。蚯蚓的胚后发育时间往往因种而异。赤子爱胜蚯蚓55周。长异唇蚯蚓50周。在自然条件下, 蚯蚓在同一环境中经常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,它的组成往往随季节而变化。北方许多秋末产的蚯蚓茧没有时间孵化,所以冬季蚯蚓茧的比例很大。春天有更多的蚯蚓。到6月(夏季),由于蚯蚓茧孵化,幼虫数量激增,秋季幼虫数量逐渐减少,体重较大的成年蚯蚓数量逐渐增加。 蚯蚓的寿命因种类和生态环境而异。双胸蚯蚓干旱, 在贫瘠的条件下,寿命只有两个季度,在更好的环境条件下,寿命可以延长到两年以上。环毛蚯蚓是一年生蚯蚓,寿命多为7-8个月。蚯蚓的潜在寿命在理想条件下更长。比如赤子爱胜蚯蚓的寿命可能达到四年半。正蚓六年。长异唇蚯蚓十年三个月。 据试验: 赤子爱胜蚯蚓在平均室温21℃下孵化成幼虫需要24-28天,幼虫需要30-45天才能变成蚯蚓。蚯蚓茧交配后5-10天产生。平均每一代蚯蚓 平均间隔为59-83天。
土壤是野生蚯蚓的食物来源, 又是它栖息的地方。土壤包含蚯蚓生活所必需的环境条件,各种生态因素对蚯蚓有复杂的影响。 从全国来看, 蚯蚓的分布和密度随地区和土壤类型而变化季节、温度和有机质的数量差异很大。
(五) 季节对蚯蚓的影响
#. 蚯蚓活动的季节性变化 冬季低温干旱使蚯蚓进入冬眠状态,到明年春天, 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雨季的到来,蚯蚓醒来,开始活动。 在牧场,正蚯蚓。每年4月至5月、8月至12月最活跃的红色爱胜蚯蚓、绿色异唇蚯蚓、夜异唇蚯蚓、背暗异唇蚯蚓等。在草地上,尤其是在秋天月最活跃。在北京, 4月底可以看到环毛蚯蚓缓解冬眠,活动从6月底到
[tag]花卉知识[end]
生活环境,花卉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