栗子是生活中常见的干果之一。具有健脾养胃、止血消肿、强筋健骨的功效。栗子营养丰富,肉质细腻,香甜可口。此外,栗子还具有多种功能,可广泛应用于生活中。它的栽培意义仍然很大。让我们跟随小果来看看细节。
【板栗栽培意义广泛,不仅营养丰富,而且在水果市场占有重要地位。】
首先,让我们来看看板栗丰富的营养成分。板栗仁含糖6.03%~25.23%,淀粉25.6%~68.27%,蛋白质4.03%~10.43%,脂肪2.0%~7.4%,多种维生素(维生素A)、维生素B维生素B维生素C)和矿物质(钙、磷、钾)等。栗仁富含淀粉,可以代替粮食作为主食,因此被称为“木本粮”。
栗子可以生吃、油炸,可以煮成各种美味的菜肴,也可以加工成栗泥、栗粉、栗仁罐头等独特的营养食品。除栗子外,栗子和锥形栗子具有良好的木材特性,木材质地直、坚硬,耐湿、耐腐蚀,是工业和室内装饰的良好材料;栗子树皮和总芽含有4.0%~13.5%的单宁,是提炼烤胶的重要原料。
中国每年向日本、美国、英国、新加坡、泰国和菲律宾出口4万~6万吨栗子。由于中国栗子可溶性糖含量高,味道甜可口,皮肤易剥离,质量优于日本栗子和欧洲栗子,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。锥形栗子、毛栗子等特色坚果产量较少,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。
栗树适应性强,耐瘠薄,在干旱、雨水少或土壤贫瘠的山区生长效果好。此外,栗子结果较早。在中国南方,嫁接苗可投产2~3年,6~8年后可进入盛果期,盛果期每公顷产量可达4500~6000kg。栗子和锥子寿命长,经济寿命可达100年以上。
栗树的坚果产量虽然不如其他果树,但管理省力,成本低,运输方便,纯收入多,适合大面积荒山栽培,既能保持水土,又能增加收入。因此,栗子生产的发展对满足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、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。
【板栗具有更重要的栽培意义,那么我国板栗的栽培历史有哪些呢?又分布在哪里?】
板栗、锥栗、茅栗均起源于我国,其中板栗栽培历史最悠久。在西安半坡村遗址的发掘中,发现了栗子的遗迹,表明早在6000年前,中国人民就已经食用和储存了野生栗子。后来的《诗经》、《夏小正》、《山海经》、《韩非子》、《战国策》、《史记》等古文献中都有板栗的记载,说明我国至少在3000年前就有了板栗的栽培。从文献研究来看,最早的栗子栽培是在黄河流域,然后传播到华中、西南和华南。
中国板栗很早就传入日本,19世纪中叶传入美国、法国等国,目前已广泛分布于亚洲、欧洲、北美和拉丁美洲。据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统计,2009年全球板栗总产量为141.8万吨,中国板栗总产量为108.5万吨,约占世界板栗总产量的76.5%,居世界第一,其次是土耳其、韩国、意大利、日本、法国、葡萄牙、西班牙等国家。
栗子在中国南方分布广泛,包括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重庆、贵州、云南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西藏等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。湖北、湖南产量较大,其次是贵州、广西、江西、浙江。福建、浙江、江西等省是锥形栗子的集中产区;贵州、四川、云南、广西、湖南野生分布较大,栽培较少。
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,中国南方栗子的生产发展迅速,其中湖南、湖北、贵州、广西等地的栽培面积增长迅速。近年来,锥形栗子越来越受到生产者的重视,福建、浙江、江西等省发展迅速。但总体而言,中国南方栗子的生产管理广泛,单一生产低,芽率高,年结实现象普遍,病虫害严重,是未来应注意解决的问题。
以上介绍了栗子的营养价值、栽培意义、栽培历史和分布。我相信,通过本文的理解,我们可以帮助更多有种植意向的果农选择合适的果树。毕竟,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,但合适的一定是最好的。
[tag]花卉知识[end]
花卉知识